李梦阳

时间:2016-04-23 16:06   来源:中国人生科学学会营养科学分会   作者:   

 

 李梦阳的先世是扶沟(今河南扶沟)人,明初从戎,徙居陕西庆阳。其曾祖父从军,在战争中殉职,曾祖母改嫁,而其祖父遂不得不早早自立,从十三岁时就往来于彬县、宁县做些小生意,所幸经营得当,渐有名气,足堪支撑起自己的一个小家庭。但好景不长,这位商人因打抱不平遭贪官陷害,最终死在狱中,当时他已经有了三个儿子,次子李正是李梦阳的父亲。

  李正九岁丧父,家庭遇到这样的打击,随之而后的艰辛自不待言,到李梦阳出生时,他的家境仍然贫穷。李梦阳后来有诗“母之生我日初赫,缺突无烟塌无席”,即当时境况的写照。

  公元1475年,命运终于肯向李梦阳一家显示出笑容,李梦阳的父亲在当年取得贡士功名,授阜平县学训导,不久离家赴任,四岁的李梦阳也随父前往阜平。六年之后,也就是公元1488年,成化十七年,李正补任封丘(河南封丘)温和王府教授,李梦阳又一次跟随父亲上任,这期间,他开始学习传统的四书等。到了弘治元年(公元1488年),李梦阳十七岁,已经学有所成,在当地很有些影响,被称为“李才子”。诗书典籍塑造了李梦阳的才情,王府生活拓展了李梦阳的视野,到弘治二年(公元1489年),他已经对广阔的世界跃跃欲试,准备跨出第一步——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河南乡试。

  然而这一次尝试是失败的,李梦阳落榜,他不得不抱着失望等待下一次机会。这固然给人以焦灼,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磨练,何况,在等待的三年中,他也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小转折——迎娶了开封城中左梦麟的女儿。左氏家族本属官宦世家,又同朱明皇室有姻亲,与“微而贫”的李氏确实是门不当,户不对,但左梦麟对李梦阳其人非常看好,坚持把十六岁的女儿嫁给了这个年轻人。他们成亲的次年,左氏生长子李枝,随后不久,李梦阳携妻带子回到故乡庆阳,预备在陕西应三年一度的乡试。

  到庆阳之后,李梦阳首先拜会了庆阳知府丁绅,在一番谈论过后,丁绅把他推荐给陕西提学杨一清。

  杨一清(1454—1530)是云南安宁人,先于弘治末年受命总制陕西三镇军务,因不肯依附宦官刘瑾而获罪去官。在陕西任提学时,他创建正学书院,选拔优秀人才亲自督教。当杨一清见到李梦阳时,觉得这个人天资聪慧,博览群书,很快决定将他纳入门下。自此李梦阳每日跟随杨一清左右,刻苦钻研,曾为杨一清作《邃庵词》,杨读后大为惊叹,以为当以文章名天下。在科考之前,当时文坛领袖李东阳致信杨一清,认为当年的解元可能是华州张潜,而杨一清的回答是,如果没有李、张二生,张潜就会是第一了——李,是李梦阳,张,是张凤翔,这两个人在后来的岁月中各自成名,相交莫逆。果然,李梦阳在第二次乡试中夺得了“解元”桂冠。弘治六年(公元1493年),他又在京城会试中登榜进士,开始在京师任职,观政通政司。

  不久,李梦阳的母亲卒于京师官邸,时年五十四岁,李梦阳悲恸不已,匆匆扶灵赶回大梁(开封),开始守孝。第二年,二十三岁的李梦阳在当地招生授徒,吸引了不少弟子与前来讨教的学者。曾作《吊申徒狄赋》,并作乐府诗三十二篇。

  母亲过世的第三年,李梦阳按照传统迁母柩会葬庆阳城南,他的父亲也向王府请假,一同回到庆阳故乡。自大梁至庆阳路程较远,心内悲忧,旅途颠簸,埋葬妻子后月余,李梦阳之父竟然也去世了。李梦阳再一次开始处理至亲的丧事,于哀痛中,他在庆阳度过了三年时光。

  从母丧开始,李梦阳一直在家丁忧守制,未受官职,到弘治十一年(公元1498年),二十七岁的李梦阳才离开家乡,回到京城就职。当时李东阳门生满朝,经常聚集在一起讲说文义理,与李东阳同为阁老的刘梅轩对此非常不满,认为不该在诗文小道上花费这样多的心思。由于李梦阳所参加会试的主考官是李东阳,有一层师生关系,李梦阳又常以文才为人称道,因此刘梅轩也以同样的态度看待他,在安排官职时只给了他正六品的户部山东司主事。

  刘梅轩的看法当然无法左右李梦阳的兴趣,任职期间,李梦阳一边处理政事,一边倾心于文学。当时文坛上古学之风渐兴,多赖于李东阳倡导,李梦阳也继其志向,努力提倡古学,特别是在诗歌理论上屡有创新之见。一时士林中以他为中心,渐渐形成了一个文人集团,他们经常聚会论诗,甚至于通宵达旦,为弘治末年、正德初年的文学复古运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  文学之外,李梦阳在政务上也多有建树,即使事务繁忙琐碎,他也总能有条不紊,并且显示出了一种刚正不阿的风骨。他在监察居庸关、倒马关、紫荆关三关关税时用法严整,不徇私情,使多年的税政积弊为之一清,这当然触碰到了一些权贵的利益,为此他甚至被屈入狱。当然,冤狱很快洗清,李梦阳也迅速复官,在户部供职,但这并不是他遇到的最后一次政治斗争。

  弘治、正德年间,各地矛盾尖锐,河北、四川等地农民纷纷起事,明孝宗于弘治十八年(1505年)决心实行新政,广纳谏论,要求朝野大小官员上折陈述兴利除弊的治国良策。李梦阳当即拟写《上孝宗皇帝疏稿》,洋洋五千言,备陈二病、三害、六渐,乃至指名道姓的批评皇亲国戚,孝宗皇后之弟张鹤龄。呈上疏文不久,张鹤龄即上朝奏辩,皇后亦向孝宗皇帝说及李梦阳该杀的十大罪状,李梦阳由此又一次进入了诏狱。所幸孝宗明理,很快就把李梦阳释放,仅以罚俸了局。李梦阳出狱后本性不改,依旧对那些权贵无所畏惧,路遇张鹤龄时,竟然以鞭子打碎了他的两颗门牙!对此,时人作诗称“半醉唾骂文成侯”,这次事件始末也成为了当时朝野谈论的话题。

  弘治十八年,孝宗驾崩,武宗即位。在年仅十五岁的武宗左右生出了“八虎”,即宦官刘瑾、马永成、高凤、罗祥、魏斌、丘聚、谷大用、张永。这八虎为自己拥有权势,引导皇帝不理朝政,专事享乐。在这种情况下,李梦阳起草《代劾宦官状稿》,要求将刘瑾等人拿问,但刘瑾等人恩宠正盛,自然无法被轻易撼动。参与上谏的群臣多被治罪,而李梦阳被勒令致仕。

  正德二年(公元1507年),李梦阳南返开封,聚徒授学。到正德三年,刘瑾方知《代劾宦官状稿》出于李梦阳之手,遂重新罗织罪名,矫诏派亲信将李梦阳带回京城下诏狱。这一着始料未及,且凶多吉少,李梦阳在监狱中,在悲愤复杂的心情里,作《述征赋》——“凤鸟之不时与燕雀类兮!横海之鲸固不为蝼蚁制兮!诚解三而之网吾宁溘死于道而不悔兮!”好在李梦阳有许多至交好友及敬重他的士人出力营救,当年秋天,李梦阳特赦释归。

  正德五年八月,刘瑾伏诛,李梦阳复起,外放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。他在江西首先整顿了白鹿洞书院,将周敦颐、朱熹二先生祠改为宗儒祠,撰《白鹿洞宗儒祠记》以记其事,并主持重修《白鹿洞新志》。除此之外,还在江西倡办社学,教化百姓子弟,选培人才,发展地方教育。

  正德七年,耿介的李梦阳又一次写下近万言的奏疏——这一次是弹劾江西巡按御史江万石不能体察江西百姓灾难,对总督陈金所领广西土兵蛮横劫掠,贼盗并起的情形不闻不问。不久,李梦阳再次入狱,直到正德九年,经过士子、朋友的诸方奔走,得以获释。随后,李梦阳罢官回乡。

  嘉靖八年(公元1529年),李梦阳感到身体不适,就在当年冬天,他溘然长逝,临去前,写下了最后一段话:

  “生敢无私,死敢无欺,质虽凡近,高遐是期。或谓弗然,请试察之。刚而寡谋,自信靡疑。众虽见恶,君子是之。即不见是,天岂不知。老而觉悟,途穷数奇。贲志长毕,命也何为。空同八篇,潦草缀词。”

 

分享到6.79K